材料技术脉动
大尺寸与可挠式时代来临:显示产业为何需要新材料突破?

显示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渗透日常生活,从智能手机、笔记本电脑与电视,到汽车中控、可穿戴设备,甚至建筑与公共空间的信息看板,屏幕已成为人类与数字世界互动的核心界面,可挠式显示器譬如折叠式手机也将显示应用的疆界推向全新层次。
长久以来,玻璃因其高透明度与坚固性,被视为显示盖板唯一的选择。 然而,随着折叠与可挠式需求普及,玻璃的重量与易碎问题逐渐显露。 在每日需要多次开阖的折叠手机,以及不规则尺寸并且必须承受长时间高温的车用显示模组中,玻璃显得力有未逮。 当传统材料难以兼顾透明度、耐用性与永续要求时,显示产业的转折点随之浮现。 折叠式手机只是开端,更大规模的挑战将来自车用智能座舱与大尺寸显示,传统材料的限制为新一代材料打开了契机。
无氟透明聚酰亚胺(Colorless Polyimide, CPI)正是在此背景下逐渐成熟的新型解决方案。 它兼具玻璃般的高透明度与低光学延迟,同时具备可挠性与高机械强度,更重要的是,其无氟配方回应了国际对环保与永续的严格要求。 随着材料革新加速推进,包括李长荣化工(LCY)在内的研发者,正推动CPI的落地应用,以响应产业对新世代显示技术在性能、成本与永续上的多重期待。
CPI的价值,在于能同时兼顾性能与耐久性。 它可支撑折叠显示器日常多次开阖的使用情境,并在车用显示模组等严苛环境中保持结构稳定与耐热性能,避免长时间高温下的性能衰退。 对于要求极端可靠性的应用而言,CPI的出现,重新定义了显示材料的标准。 这不只是一次材料改良,而是一场跨世代的演进。
在永续与法规层面,CPI采用无氟配方,符合欧盟与国际对全氟/多氟烷基物质(PFAS,Per-and Polyfluoroalkyl Substances)禁用的趋势。 近年来,PFAS被视为「永久化学物」,因难以分解而对环境与健康构成风险,欧盟已将其纳入限制清单,美国与亚洲部分市场也陆续跟进。 对于材料供货商而言,若不能在设计阶段排除高风险物质,未来不仅失去市场,更可能面临监管与品牌信任的挑战。 在这个脉络下,李长荣化工突破传统CPI需仰赖氟原子带来的高透明及高性能特性,成功将CPI 导入无氟设计,让显示产业在合规与永续表现上更具长期优势。
CPI的另一个重要特征,是其发展并非单一路径,而是展现出多样化的技术方向。 市场上已经出现不同的配方设计:有的加强耐热稳定,适合车用场景; 有的提升透明度并降低光学延迟,以支持高分辨率显示; 还有的强化机械强度与弯曲性,以符合折叠与可挠式装置需求。 李长荣化工也在这些方向积极部署,透过不同配方的开发,让CPI能更贴近多元应用的挑战。 这些创新并非单点突破,而是逐步形塑材料设计的完整生态。
应用场景的扩张,正在使CPI成为显示产业的核心材料之一。 除了折叠式手机与可挠式电子装置,它逐步被视为大尺寸显示盖板的替代材料,并已开始切入高阶显示器与车用显示模组。 此外,CPI 也展现了在软性印刷电路板(Flexible printed circuit boards, FPCBs)、触控面板与传感器(Touch panels and sensors)、透明天线(Transparent antennas),以及薄膜晶体管TFT 中的透明绝缘层(Transparent insulating layers in TFTs) 等领域的应用潜力,显示其跨足显示器以外市场的可能性。
以车用电子为例,随着智能座舱与大型触控屏的普及,显示模组必须兼具高亮度、长期耐热与可靠的结构强度。 CPI能在这些高压力环境中维持性能稳定,成为汽车产业转型过程中的关键一环。
当电视、笔电与公共空间显示朝向更轻薄、更耐冲击的设计时,CPI的应用潜力将进一步扩展。 虽然CPI不会出现在消费者广告标语中,但它却是折叠手机能流畅开阖、车用显示能长期可靠、大尺寸屏幕能轻薄化的幕后推手。 从「玻璃无可取代」到CPI不可或缺,显示产业正在经历一场静悄却深远的革命。 随着全球面板需求扩张,唯有像CPI这样兼顾性能与环境的新材料,才能推动显示产业进入世代交替。 在这场隐形的竞争中,李长荣化工与其他材料开发者的努力,将持续塑造显示技术的未来版图。